1. 蓝鲸创业社首页
  2. 投稿

逃离家庭是不是心理疾病(这一步,很多人都做错了)

随着抑郁症的高发,原生家庭和抑郁的关系也成为了焦点话题。

借此机会,我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有的人逃离原生家庭后还是抑郁了?我们该如何正确走出阴影?

逃离家庭是不是心理疾病(这一步,很多人都做错了)

为什么逃离原生家庭后

有的人还是抑郁了

我们都知道,抑郁症的诱发因素有很多。

除了基因遗传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抑郁症和家庭内部持续重复的相互作用也有很大的关系。

据研究,有家庭冲突的群体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风险,是普通群体的20倍。

曾有网友表示:“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远离我的原生家庭,不然真的要抑郁了。”

但往往有人拼尽力气逃离原生家庭后,却没有躲过抑郁。

这是因为有些人虽然远离了原生家庭,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

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、人际关系、社会功能、人格特质等,可能都会残留原生家庭的影子。

而这主要源于依恋模式的影响。

逃离家庭是不是心理疾病(这一步,很多人都做错了)

在心理学上,依恋模式是指个体早期与养育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感情上的联结。

一般分为安全型依恋、焦虑型依恋、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,这些联结模式形成后往往会影响成人之后的关系及个人活动。

比如,如果一个人早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、焦虑被抛弃,那么长大后很可能会:

在人际交往中,对他人的看法极其看重,害怕被人讨厌;

对拒绝和批评非常敏感,会夸大对方的敌意;

习惯性焦虑,容易出现悲观情绪……

所以,原生家庭作为我们最初的社会化场所与主要的成长环境,与父母早期的互动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潜移默化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

在它的影响下,我们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下激活熟悉的依恋模式,从而影响当下的关系发展和质量。

久而久之,就算远离了原生家庭,但自发的抑郁情绪也会不断积压,加大抑郁的风险。

逃离家庭是不是心理疾病(这一步,很多人都做错了)

正确走出阴影

用成长的视角看待自己

想要真正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焦虑和抑郁,不仅是肉体逃离这么简单。

只有与原生家庭正确分离,才是摆脱抑郁的关键

1.觉察环境,迈出改变的第一步

想要改变一种状态、一种环境,觉察是第一步

我们可以细心去观察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情绪,识别哪些行为影响了自己当下的情绪体验和处理关系的模式;

也可以尝试梳理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结果,让觉察变得游动起来,更有助于我们找到改变的突破口。

只有知道问题的存在和根源,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“自救”措施。

逃离家庭是不是心理疾病(这一步,很多人都做错了)

2.学会改变,对自己负责

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自己的早期经历所塑造。

但成年之后,真正决定我们生活方式、行为处事的并不完全是过去的依恋模式,而是我们对于这些经历的理解和认识。

阿德勒曾说:“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,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。”

多用成长的视角去看待早前的经历,也是一种治愈创伤的有力措施

3.关注自己,看到自己的需求

很多挣扎在原生家庭中的人都会有一个共性:看不到自己

所以我们要尝试看到自己,看到自己的需求,看到自己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模式,把注意拉回到自己身上。

当然,一下子“看到自己”或许很难,需要不断探索、练习。

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,比如,

这件事,我想不想听;

这个电话,我想不想打……

越是没人看到自己的时候,越要学着自己看到自己、重视自己。

写在最后:

想要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,更多需要先做到心理上的分离。

建立自己内心的边界,让自己不再“被抑郁”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